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流傳千古的隆中對策 也暗含缺失

時間:2022-04-05 14:45:06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記述劉備三次拜見諸葛,諸葛亮為其制定了霸業(yè)可成的策略,也就是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對策》。

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成就霸業(yè)、復興漢室的戰(zhàn)略,一為奪取荊(州)、益(四川)二州為根據(jù)地,外結孫權,積蓄力量攻取中原;二為謀奪中原從兩路入手:一路待天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由荊州以窺宛(南陽)、洛(陽),另一路是劉備率益州之眾出秦川,以鉗形攻勢爭奪中原。

當時曹操以許昌為首都,而荊、襄(陽)距許昌最近,用兵也最簡便,所以諸葛亮以荊襄為主,漢中為輔,將主力部隊集中在荊州,親自坐守指揮。

后來因龐統(tǒng)戰(zhàn)死,不得不奉命進川,將守荊州大任委之關羽。

問題是,把荊州作為經(jīng)略中原、復興漢室的戰(zhàn)略據(jù)點,畢竟是一廂情愿。

因為荊州處于江東的上游,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四通八達,攻守皆宜,無論政治經(jīng)濟都關乎孫吳的安危,對吳同樣具有戰(zhàn)略地位,當然為吳所必爭。

早在隆中對策提出的前八年(公元200年),魯肅就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競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208年,魯肅再次分析荊州的戰(zhàn)略地位,強調荊州是"帝王之資",必須奪取。

甘寧、呂蒙更明確提出奪荊州,再規(guī)巴蜀,最后在中原與曹操爭鋒。

對于以荊州為據(jù)點,蜀國內(nèi)部也有不同看法。龐統(tǒng)認為"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可惜龐統(tǒng)的意見沒有引起劉備的重視。

問題很清楚,從蜀魏的矛盾關系看,以荊北上攻宛洛是正確的,但從全局看,特別是從蜀吳的關系看,以荊州為據(jù)點,必然和吳發(fā)生沖突。

盡管魯肅為聯(lián)劉抗曹,在劉備借荊州的文書上簽字做保人,并不說明魯肅忽視荊州的戰(zhàn)略地位。劉備"借"了人家領地賴著不走,成為自己攻防據(jù)點,自然要引起吳的不滿。

對于孫劉因荊州必然失和,曹操的謀臣們早已察覺。蔣濟就對曹操說:"劉備、孫權外親內(nèi)疏,關羽得志,必不愿也。"

因此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坐看兩雄相斗,不時離間,等待其斃。事實也是如此,大戰(zhàn)后魏蜀吳三家矛盾,隨著荊州歸屬而轉換。

劉備偷襲荊州四郡,巧取益州,其勢力嚴重威脅孫權。

孫劉雙方都出動了重兵爭奪荊州,只是因為曹操想趁火打劫、出兵漢中,劉備與孫權的矛盾才又轉為劉備與曹操的矛盾。

為了自保,劉備被迫與孫權講和,平分了荊州。

但是孫劉矛盾只是緩和,并沒有徹底消除。曹操雖在赤壁失利,但不是全軍覆沒,軍事力量仍很強大。諸葛亮在對策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但實際上,在時機"變"得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命令關羽出兵北伐,而益州軍又沒有如對策所規(guī)劃的緊緊呼應,鄰近上庸守將劉封、孟達也沒有配合,特別是關羽剛愎自用,失和孫吳,被曹吳兩面夾擊,荊州全軍潰敗。

關羽被殺,無疑對蜀是嚴重打擊。

劉備傾全部兵力伐吳,企圖收復荊州,可是戰(zhàn)術上的錯誤,又一次遭到毀滅性失敗,從此蜀國由盛而衰,失去了奪取中原的實力。

諸葛亮雖承先主遺詔,繼續(xù)伐魏,但是由于荊州失守于前,上庸、新城失于后,從東線荊州出擊已不可能,只有改為從益州北伐。

奇怪的是,諸葛亮北伐時,并沒有由益州出秦川,卻繞道西行經(jīng)天水、武都各地幾度出祁山,其真實目的在于借助馬超、馬岱、姜維的影響,解決兵源軍糧的不足,小說當然不這么表現(xiàn)。

可以說,諸葛用兵已經(jīng)由進攻趨于保守,鞠躬盡瘁而已,并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復興漢室的宏圖終化為泡影。

(作者:魯?shù)虏牛?/p>

(摘自《今晚報》)

關鍵詞: 流傳千古 目的在于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