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宋太宗實際上是受詔即位,四大理由說明他并沒有殺害趙匡胤

時間:2022-04-04 14:50:46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去世的時候,趙匡胤才剛剛做了一年零四個月的皇帝,然而這個老太太在臨死之前,卻給他立下了一個看上去并不怎么合乎情理的""盟約""。

這就是那個被后人不斷質(zhì)疑的所謂""金匱(guì)之盟""。

1.杜太后的臨死之言

這件事情發(fā)生在宋太祖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六月。據(jù)《宋史·昭憲杜太后列傳》記載:""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

趙匡胤是個孝子,老娘得病的這些日子里,他是親自侍奉湯藥不離左右,但是老太太的病卻日漸加重,覺得自己沒有多少時間了,才急急忙忙地讓人把宰相趙普叫來,說是有遺命要交代。

老年人嘛,感覺自己將要不久于世了,留些話給子孫,交代一下后事也實屬正常。但杜太后將要留下的卻是""遺命""??!

趙普匆忙地趕來,行了大禮之后,來到杜太后病榻前,小心翼翼地問道,太后,您老有什么話要留給微臣的?請說吧。

杜太后并沒有急于回答,抬眼望了一下跪在身旁的趙匡胤,說,匡胤啊,我且問你,你知道你為什么能得到天下嗎?

趙匡胤心情悲痛,竟""嗚噎不能對""。杜太后又問了一遍。

趙匡胤誠惶誠恐地回答說,兒臣之所以能得到天下,這都有賴于先祖和太后的恩澤啊。

杜太后對趙匡胤的回答并不滿意,搖搖頭說,你說的不對啊。你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坐上皇帝的寶座,恰恰是因為周世宗死后讓他未成年的幼子主掌天下,所以你才有此機會。假如周朝有成年的君主在位,天下怎么可能還會為你所有呢?所以,我留下遺命,即你死之后,應(yīng)該將帝位傳于你的弟弟,天下那么大,統(tǒng)治的人口那么多,國家能立成年的君主,乃是社稷之福?。?/p>

趙匡胤聽完,一邊磕頭一邊流著淚說,兒臣不敢不聽太后的教誨。

杜太后又吩咐趙普道:""你也要記住我所說的話,不可以違背!""

說完這些之后,杜太后好像還不放心,又命趙普于臥榻之前將自己的遺命寫成誓書,趙普寫完之后在誓書的結(jié)尾記上""臣普書""三字,隨后將誓書藏入金匱之中,命謹慎的內(nèi)侍保管。

就這樣,一個頗讓后人爭議的""金匱之盟""完成了,但似乎還缺少了些內(nèi)容。對了,《宋史·魏王廷美傳》中對此事也有記載:

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zhèn)魑惶?,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普于紙尾書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此處記載雖然簡略,但內(nèi)容大體一致。不過后面還有一個""補充"":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此""補充""內(nèi)容,在明朝陳邦瞻創(chuàng)作的斷代紀事本末體史書《宋史紀事本末》中也有記載。

""補充""內(nèi)容中,""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一句是什么意思?""或謂""?我們可以理解為""或者說"",或是""有的說"",這是不是說明了杜太后遺命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

《宋史·昭憲杜太后列傳》中只記載了杜太后遺命趙匡胤,等他駕崩后要傳位給三弟趙光義,而《魏王廷美傳》中竟然安排好了趙匡胤之后三代皇位的傳承順序,實在讓人費解。

杜太后像

2.漂亮的借口掩蓋了杜老太太的私心

無白書生在本文開頭就認為這是一個不太合乎情理的""盟約""。為什么這樣說呢?

既然杜太后決定這樣做了,又有遺命,這本來是無須刻意隱瞞的,光明正大的宣布出來或許更好,這樣趙光義在趙匡胤死后繼位不就名正言順了嗎?為什么要用一個""金匱""秘密地藏起來呢?難道杜太后還有什么顧慮不成?

自夏朝把""國天下""改為""家天下""以來,""父終子繼""幾乎是歷代君王、帝王傳承王位或皇位的固定模式,雖然其中也有少許例外,但并沒有打破這種傳承制度。杜太后當真是由周世宗傳位于幼子并因此失國而產(chǎn)生如此的擔憂嗎?這個漂亮的借口掩蓋了杜老太太的私心。

杜太后肯定是非常喜愛趙光義的,《宋史》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杜太后喜愛趙光義的語句,但有一個細節(jié)卻足以說明這一點。《宋史·卷四·本紀第四》有這樣的記載: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諱炅,初名匡乂,改賜光義,即位之二年改今諱,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憲皇后杜氏。初,后夢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儀官舍。是夜,赤光上騰如火,閭巷聞有異香。

這說明趙光義從杜太后懷上他到生下來都帶著一種靈異:他是杜太后夢見有神人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趙光義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附近的街巷都充滿異香。

這段描述告訴我們,趙光義是天生的龍種,自帶真命天子的靈異,所以他從懷孕到出生都與眾不同。然而他的與眾不同還在于:

帝幼不群,與他兒戲,皆畏服。及長,隆準龍顏,望之知為大人,儼如也。性嗜學,宣祖總兵淮南,破州縣,財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恒飭厲之,帝由是工文業(yè),多藝能。

瞧見沒?""隆準龍顏"",這四字那可是司馬遷曾經(jīng)用來形容漢高祖劉邦的。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愛?更不用說他的生母杜太后了。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了,那不是趙匡胤出生時也有""赤光繞室,異香經(jīng)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的奇異現(xiàn)象嗎?杜太后難道不喜歡他嗎?都是自己的兒子?。?/p>

不錯,史書上確實有這樣的記載,但是無白書生認為,杜太后喜愛趙光義會更甚一些。

所以,為了能讓這位""真命天子""的兒子登上皇帝的寶座,她才想出了這樣一個""金匱之盟""的主意,即使此時趙匡胤做皇帝才一年多,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韙,她也一定會這樣做。

3.從""金匱之盟""到""燭影斧聲""

雖然""金匱之盟""是杜太后的臨終遺命,雖然咱們中國一直有""人之將死,其言亦善""的講究,但是,杜太后病重的時候,趙匡胤虛歲才只有三十五歲,正值青壯年時期。而趙光義那一年虛歲二十三,假如趙匡胤在皇帝位上一坐就是三十年五十年或者更多,杜太后怎么就能肯定,到那時趙光義不會有個什么小災(zāi)小難或是意外先于趙匡胤而逝?若真是這樣,趙匡胤死后,皇位應(yīng)該傳給誰呢?

即使趙光義那時不死,也已經(jīng)是一個半拉老頭了,還能當幾年皇帝?不過也是,無論多大他終究是做了皇帝的。

但是若按照《魏王廷美傳》中補充的傳承方式,趙光義做完皇帝死后應(yīng)該是他的弟弟趙廷美做,趙廷美死后才輪到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然則趙廷美作為趙德昭最小的叔叔,也不過比趙德昭大四五歲而已,幾乎可以算作是同齡人。等趙廷美死的時候,趙德昭也差不多到了將死的年齡,那皇帝還有得他做嗎?況且誰能料定趙廷美就一定死得比趙德昭早?

想來想去這都是""金匱之盟""的不合情理之處。杜太后肯定是有私心,但她當時未必會考慮這么多,即使考慮到了,她也會認為,我三兒子是真命天子,他自有做皇帝的命。

可能也是天意如此吧,趙匡胤竟然只做了十六年的皇帝,死的時候才五十歲。這還真的讓杜太后算準了。不過卻引出了另一宗疑案,趙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那個神秘的""燭影斧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太祖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一日,趙匡胤去逝?!端问贰け炯o第三》只簡略記載道:""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

其實這種簡略的記載方式,與史書上對于歷代帝王的去逝記載并沒有什么不同,除非有一些特殊的意外的死亡。

而讓人疑惑的是,史料中并沒有關(guān)于趙匡胤生前曾經(jīng)患有疾病的記載,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死了呢?而且在趙匡胤死后,趙光義""遂即皇帝位""。""遂""我們可以理解為于是、就,但在這里似乎含有立即的意思,表明其即位速度之快。

這樣看來,趙光義是知道有""金匱之盟""存在的,不然的話,按照歷朝歷代""父終子繼""的皇位傳承制度,趙光義是不可能這樣做的。于是,趙光義""遂即皇帝位""的做法就引發(fā)了人們的各種質(zhì)疑,于是也就產(chǎn)生了神秘的""燭影斧聲""。

下篇:疑點重重的""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事件,在宋朝的正史中并沒有記載,它首先出現(xiàn)在宋代文瑩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續(xù)湘山野錄》中,而明朝陳邦瞻創(chuàng)作的斷代紀事本末體史書《宋史紀事本末》里也有記載,想必是引述了《續(xù)湘山野錄》中的說法,但敘述的較為簡略。

4.道士的預(yù)言與""灼艾分痛""

根據(jù)《續(xù)湘山野錄》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死前不久曾向一位道士請教,問自己還能再活多少年?道士告訴他,等到十月二十日那天,如果當天夜里是晴天,你的壽命至少能夠再延長""一紀"",否則的話,你則要""當速措置""。意思可能就是及早安排后事,當然也包括皇位繼承的問題。

一紀是多少?那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一個世紀,古時候的一紀為十二年。趙匡胤當年五十,再活十二年那就是六十二歲,到那時他就已經(jīng)做了二十八年的皇帝了,想想也應(yīng)該滿足了。所以""帝切切記其語"",到了十月二十那一天,趙匡胤登太清閣觀望天氣,至夜間果然天氣晴朗,繁星滿天。因而趙匡胤心里非常高興。

可是不一會,天氣突然變化,由剛才的""星斗明燦"",""俄而""變?yōu)?"陰霾四起"",繼而""雪雹驟降""。這一變化讓趙匡胤心中不免有些沉重,想起道士所言""當速措置""的話,所以急忙命宮人打開端門,也就是宮殿的正南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注意,趙光義此次進入的是趙匡胤的寢宮。哥倆擺酒對飲,并把宦官、宮妾全部擋在了屏風之外,只能遠遠地看著。他們看見了什么呢?

宦官、宮妾們遠遠地看到,燭影映照的屏風之內(nèi),趙光義""時或避席"",就是不時的離開酒桌,并且""有不可勝(shēng)之狀""。而《宋史紀事本末》中則記載為""若有遜避之狀"",但意思上也差不多吧。

到了三更時分,兄弟倆喝完了酒,這時殿外積雪已有數(shù)寸。趙匡胤好像興致很好,竟與趙光義一同看雪。并用象征皇權(quán)的柱斧戳著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說完就解帶就寢,不一會就""鼻息如雷霆""。

這一夜,趙光義留宿于太祖寢宮,也是在這一夜,趙匡胤崩逝。這便是《續(xù)湘山野錄》所記錄的""燭影斧聲""的全部過程。

但在《宋史紀事本末》中,對此事的記載卻有所不同。首先,《宋史紀事本末》里明確了""帝有疾"",而且召趙光義來是為了""屬(囑)后事"";其次,趙匡胤用柱斧戳的不是雪,而是""引柱斧戳地"";第三,趙匡胤對弟弟說的話不是""好做,好做"",而是""好為之"";第四,從《宋史紀事本末》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還應(yīng)該有第三者在場,那就是宋皇后。不然的話,""好為之""之言能有何人聽到?

無白書生認為,正是因為《宋史紀事本末》與《續(xù)湘山野錄》的不同,才引起了人們對此事件的質(zhì)疑,因而也使宋太宗背上了殺兄奪位的惡名。

然而無白書生還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即使""燭影斧聲""事件真的存在,趙光義也不可能親手殺死趙匡胤!

無論從《宋史》還是其它史料的記載上看,趙匡胤是十分疼愛趙光義的?!端问贰ぬ姹炯o三》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趙光義生病,趙匡胤親手為他灸燒艾草調(diào)治,趙光義覺得疼痛,太祖竟用艾草灼燒自己,用來分擔他的疼痛。這段灼艾分痛的美談,于是被后世用來比喻兄弟間的手足之情。

《宋史紀事本末》中,在記載了""帝友愛光義,數(shù)幸其第,恩禮甚厚""的同時,也記載了""灼艾分痛""的故事。如此骨肉兄弟之情,實為歷代皇室中少有。在這種兄弟情愛的感染之下,除非趙光義是狼子野心之人,否則他真的會不念及骨肉之情而弒兄奪位?

宋太宗像

5.""燭影斧聲""事件中的細節(jié)

趙匡胤相信道士的話,先是因為十月二十日夜晴而喜悅,后因天氣突變驟降雪雹而憂心,所以才急召趙光義進寢宮。為什么要用一個""急""字?因為道士告訴他,如果當夜天氣不晴,則要他""當速措置"",那意思就是說,如若不""當速""的話,可能就來不及了。

措置什么?《續(xù)湘山野錄》雖然沒有明說,但所""當速措置""的無非就是后事,這后事當然也包括了皇位傳承的問題。況且這一點,《宋史紀事本末》中確已言明。

中國的玄學和易學一直都是一種十分神秘的學說,幾千年來始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有些人可能不信,但不信并不意味著它的不存在,也不能否定它的神秘作用。那位道士雖然沒有直接告訴趙匡胤他可能活不過十月二十日夜,但一句""當速措置""則帶有明顯的暗示。所以趙匡胤才心有所""急"",同時也向我們暗示,他之所以會突然死亡,實乃天數(shù),絕非人為,當然就不可能為趙光義所殺了。

宦官和宮妾們從""燭影""里所看到的情景,無論趙光義不時離開坐席時的舉動是""有不可勝之狀""還是""若有遜避之狀"",都似乎指向一個事實,就是趙匡胤在""屬后事""時,把""金匱之盟""以及自己活不過當夜的事情告訴了趙光義,這可能是趙光義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事情來得太突然,太意外了,所以他才表現(xiàn)出""不可勝""或是""遜避""之狀。

""不可勝""就是不能夠承擔或承受的意思,有一個成語叫""不可勝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說明趙光義在得知杜太后遺詔和太祖將要崩逝的事情之后,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而""遜避""則也說明了他不愿意接受眼前事實的謙讓狀態(tài)。

至于趙匡胤以柱斧戳雪時所說的那兩聲""好做,好做!""也并不是猛然間冷不丁地說出,應(yīng)該是在趙光義再三推讓,或者說""皇帝不好做""之類的話之后,趙匡胤為了寬慰他、鼓勵他而說出。

其實事情壞就壞在《宋史紀事本末》中的""好為之""三個字,因為這三字我們可以作不同的理解。有人把它理解為""好自為之"",如果這樣理解,那么趙匡胤就似乎帶有一種被趙光義脅迫的性質(zhì)了,所以后人就依此認為是趙光義脅迫了趙匡胤并殺害了他。但從趙光義""不可勝狀""和""遜避狀""來看,這種理解好像沒有道理。

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园堰@三個字同樣理解為""好做,好做!"",或者""好,為之""呢?這樣理解豈不和趙光義的謙讓之狀十分吻合嗎?

所以,趙光義還是沒有理由和動機殺害趙匡胤的。

6.趙光義:我有遺詔

有人認為,趙光義即位時和即位后并沒有出示太后遺詔以表明自己繼承帝位的合理或合法性,其實不然。

《宋史·太祖本紀三》中雖然有趙匡胤""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的記載,《宋史·本紀·太宗一》中也雖然只說""太祖崩,遂即皇帝位"",而沒有說遺詔的事。但是,《續(xù)湘山野錄》中卻有""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的描述。

那么,《續(xù)湘山野錄》中所說的""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中的""遺詔""又是什么呢?是趙匡胤的遺詔嗎?當然不可能是。當時趙匡胤把太后遺詔的事情告訴了趙光義,趙光義當然不會輕易相信的,因此,趙匡胤必然會把太后的遺詔拿出來給趙光義看。趙光義在看到太后遺詔之后肯定不會大喜過望,說太好了呀,我就等這一天了!所以才有了前面所說的""不可勝狀""和""遜避狀""。即使趙光義真心的想做皇帝,但在當時裝也得裝出個樣子啊。而事實上他當時那種狀態(tài)肯定也不是裝出來的。

這樣看來,趙光義就是奉遺詔即位,即使遺詔是趙匡胤所立,這也足以說明趙光義并不是殺兄奪位,他做皇帝是合理合法的。既然是""受遺詔""即位,以后還需要再次宣布嗎?這也能夠解釋了趙光義為什么會在太祖崩后""遂即皇帝位""的疑問,而且還是在趙匡胤的""柩前""。

所以,從這里仍然看不出趙光義還有什么理由要殺自己的皇帝哥哥。

趙匡胤石像

7.宋皇后的奇怪表現(xiàn)

前面我已經(jīng)說過,在""燭影斧聲""事件的整個過程中,除了這兩皇兄臣弟外,宋皇后也應(yīng)該是在現(xiàn)場的。

雖然當時""屏蔽""了宦官和宮妾們,但是宋皇后是什么身份?那是和趙匡胤同床共枕的人啊。況且地點是在趙匡胤的寢宮,他要交代后事,皇后怎么能不在場?所以,《宋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并沒有錯,也不存在什么疑問。

記載中的""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讬于官家""一句,有人理解為當時宋皇后并不在場,當?shù)弥w匡胤去世的消息后趕來時,看到晉王趙光義時很""愕然"",并說了下面直呼其為""官家""的話。宋朝時,""官家""是對皇帝的另一種稱謂,如果當時宋皇后并不在場,她當然不會知道趙光義已受遺詔之事,又怎能非常突兀地稱他為""官家""?

但是又如何理解""愕然""一詞呢?究竟是誰在""愕然""?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去理解,把記載中的那句話重新斷句一下,就成了這樣的句式:""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讬于官家""。

這種斷句方法,""愕然""的人就是趙光義了。趙光義為什么會""愕然""?應(yīng)該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在知道遺詔后必然會有一種驚愕,這種驚愕直到趙匡胤死時還沒有回過神來;二是趙匡胤突然去逝,對他來說的確很意外,雖然趙匡胤也可能給他講了道士說他活不過當夜的話,但兄長的死卻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因而更加""愕然"",很可能就愣在了那里。

而宋皇后一直在場,知道了趙光義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所以才有了""官家""的稱呼。

有人提出,根據(jù)司馬光和李燾等宋朝史學家證實,按照宋代宮廷制度,除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以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宮廷的,趙光義為什么會留宿于趙匡胤的寢宮呢?

其實這一點并不難理解,趙匡胤自知己之將死,在交代完了后事之后,留弟弟趙光義陪他最后一夜,也是合情合理合乎人倫之常情的。如果趙光義趁此機會殺了趙匡胤,那除非他是傻子。

這樣看來,趙光義還有可能殺害皇兄趙匡胤嗎?然而趙匡胤究竟死于什么原因,無白書生還真的不敢妄言。

不光是無白書生認為趙光義沒有殺害趙匡胤的可能,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最早就否定了趙光義弒兄的可能性,而且在其著作《涑水紀聞》中極力為趙光義辯白,并提供了趙光義在其兄死時不在場的證據(jù)。若再說起這事,那涉及到的人物和事情就更多了,所以無白書生在這里就不再啰嗦,淺淺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

8.結(jié)語:不是秘密的秘密

最后再回過頭來說一說""金匱之盟""的事情吧,權(quán)當作本文的結(jié)語。

其實,所謂的""金匱之盟"",說白了就是鎖在金柜里的一張紙,只是這張紙上所承載的是關(guān)于大宋皇位繼承的大事。這本身并沒有什么隱秘可言,本文前面也提到過,把這張紙公布出來豈不更好?

而事實上,這個看似神秘的太后遺詔,恐怕在當時也并不什么秘密了,可能是人們在歷代的皇位傳承體制下不肯相信它的真實性,所以才有了后來趙光義真的看到遺詔之后的表現(xiàn)。其""愕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宋史·本紀·太祖三》中就曾記載道:

(太祖)每對近臣言:""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

假若""金匱之盟""如此機密,宋太祖趙匡胤又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呢?況且這話還是對他的""近臣""們說的。

如此,""金匱之盟""亦可能真的存在,然而趙光義弒兄之說,至少我無白書生是不相信的。

關(guān)鍵詞: 宋史紀事本末 燭影斧聲 湘山野錄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