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朝不死鳥戲耍朱棣祖孫三代,還能光榮退休,引3000人送行

時間:2022-04-03 21:34:11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明朝初年三代帝王,在電視劇中性格可謂各有所表。

第一任帝王:朱棣,那是殺伐決斷的主,殺人不咋眼誅十族不皺眉,讓人一件膽寒。

第二任帝王:朱高熾,胖胖憨憨,人畜無害,讓人看著就開心。

第三任帝王:朱瞻基,也算得上英武非常,很有其爺風(fēng)范。

如此三任皇帝,性格各異,作為臣子,伺候三代帝王難免要謹(jǐn)慎小心。特別是那個明朝文臣還沒有成氣候時代,更是如此。

(三代君王)

對朱棣,他怒懟,對朱高熾,他破口大罵,活活氣死明仁宗,對朱瞻基,他氣勢不減,依舊如此,卻還是活下來了!

這人的生命力如此之頑強,堪稱不死鳥、小強,他到底是誰?

答案呼之欲出,江西吉安人李時勉(1374-1450)是也。

他的傳奇,在明朝被無數(shù)次傳頌,而傳奇的開始,源自永樂19年。(1421年)那年,大明京城南京,發(fā)生了件大事,皇帝居所三大殿失火,早已蓄謀已久想要遷都的朱棣,順勢用這個借口為由,號召群臣征求意見,說自己想要遷都。

無數(shù)大臣在朝堂之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即便都有意見,卻未有任何人敢提。

想想也是,朱棣可是殺人如麻的主,出頭說話,要是被殺了,這不是冤大頭嗎?

這時卻有一人越眾而出,洋洋灑灑提出十五條反對意見,件件言之有物,讓朱棣很是頭大。

(霸道朱棣)

在他口中,遷都之舉完全是勞民傷財,加重百姓負(fù)擔(dān),就是一惡政。

聽完這個給自己唱反調(diào)人所言后,朱棣龍顏大怒,邊看邊丟奏章。

丟一次小太監(jiān)撿起一次,看了再丟,如此三次后,朱棣不說話了,而是陰沉著臉發(fā)了逮捕令。

你不是邀名取直跟我唱反調(diào)嗎?直接下獄!

就此,李時勉迎來了第一次牢獄之災(zāi),最后這災(zāi)難在無數(shù)同僚救援下,得以免過生死劫,做了一年牢后,李時勉順利出獄。

按理說經(jīng)歷了一次言多必失的禍亂之后,人都會學(xué)聰明點。

(不聰明的李先生)

朱棣死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繼位。

這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太好,長期肥胖,還有不少慢性病,受不得刺激。所以大臣說話都比較小心。再加上這朱高熾脾氣也很好,跟大臣也沒啥矛盾。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明朝聲譽不錯的皇帝,依然和李時勉對上了。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熾剛剛繼位沒多久,就收到封議政疏奏。仁宗一看李時勉署名。心里就在打鼓,這娃以剛直不阿出名,說的絕對不是好事,在做好心理準(zhǔn)備后才看的疏奏。

可既便如此,看完依然讓朱高熾氣的"一佛出竅,二佛升天"就差三魂出鞘。

由此可見,絕對話無好話啊。

盛怒下的明仁宗氣不過,將李時勉召到殿上對質(zhì),對質(zhì)后還說,只要你服個軟認(rèn)個錯這事就過去了。可李時勉偏不,他脾氣比皇帝還大,據(jù)理力爭毫不退讓,這就讓好脾氣的明仁宗也受不了了。

(錦衣衛(wèi)出馬)

明仁宗呼叫武士,拿起金瓜就打李時勉。

這金瓜算兵器的一種,可理解為紫金神錘,打人效果也分外明顯。幾下后,當(dāng)場打的李時勉斷了三根肋骨,一條命去了半條。

打完還不解氣,李時勉又被他貶去交趾郡做流放人員,幾乎等同于一擼到底。

李時勉偏不,到了交趾后,傷還沒好全,又給皇帝上書,語帶批評,讓明仁宗又氣的不輕,最后明仁宗干脆的給他指了一條明路。

先打了李時勉一頓,隨后就將它關(guān)進詔獄,也就是錦衣衛(wèi)專設(shè)監(jiān)獄,號稱閻王殿。

能進這的都不是一般人,想出來除非變厲鬼,如此待遇無疑是判老李死刑。

幸運的是,李時勉有個小老鄉(xiāng)曾受過他恩惠,在錦衣衛(wèi)任千戶。

講義氣的他冒著殺頭風(fēng)險偷偷給李時勉找醫(yī)生看病,暗中照拂,終于保住了李時勉小命。李時勉小命保住了,但事情還沒完啊。

短命的明仁宗經(jīng)歷連番受氣,心思郁結(jié),最后居然死了,他死不打緊,臨終遺言卻讓兒子朱瞻基記憶深刻。

這遺言是:李時勉在朝堂上侮辱我。

著話里話外,都透漏一個意思,兒啊,你爹憋屈啊,你要給我報仇。

(仁宗)

當(dāng)皇帝第一天就要殺人,除了立威,更多的是震懾,李時勉就成了殺雞敬狗的那只雞。

可殺他的過程依舊有波折,宣宗先是說:去把李時勉綁來,朕要親自審問他,非把他殺了不可。

話音落地不久,就改了心思,直接對錦衣衛(wèi)說,審判都是多余的,直接送西市斬了。

為何如此?估計宣宗也有小心思,他怕要是庭審后,殺李時勉有困難,才有此前言不搭后語的事出現(xiàn)。

就這前言后語不搭,讓李時勉逃過了鬼門關(guān)。

原來提審和殺頭的人,因為時間差,去了不同方向,提審的人走了東門,殺頭的人走了西門,兩撥人命令不同,信息不通,最后走東門的提審人員先到了詔獄。

這個時間差一錯過,李時勉命就保住了。

(明宣宗)

明宣宗一看,人都提過來了,總不能啥也不問啊,于是就說:好你個李時勉,竟敢觸犯先帝,趕緊招來,你在奏疏中究竟說了什么?

李時勉一看,立馬繼續(xù)直言:臣說在居喪守孝期間不宜親近嬪妃,不宜讓皇太子遠(yuǎn)離左右……

臣子勸誡皇帝陛下在居喪守孝期間要守規(guī)矩,左右看都是好事啊。

無奈的明宣宗只能放過了李時勉,順帶在眾臣子勸說下,恢復(fù)了李時勉侍讀的官銜。

東西門陰錯陽差,讓李時勉大難不死,逃出生天,也讓這故事成了明朝官場的經(jīng)典,無數(shù)人基于此給李時勉編段子,起外號"打不死"。

李時勉也因禍得福,成了明朝諫臣的標(biāo)桿,直言的榜樣,無數(shù)次被人念叨。

念叨來念叨去,名聲越來越大,等到他正統(tǒng)十二年(1447)退休的那一天,無數(shù)朝臣和國子監(jiān)3000多人,都來為他送行。

他們送的是什么?除了李時勉人生的幸運之外,更多的是送別一種精神。

也許這就是大明的骨氣吧,只是后續(xù)這骨氣成了黨爭的手腕,成了沽名釣譽的手腕。

關(guān)鍵詞: 沽名釣譽 言多必失 陰錯陽差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fù)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