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當仁不讓”的兵變者——趙匡胤

時間:2022-04-03 18:51:38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趙匡胤生逢亂世的五代十國,軍閥林立,政權更迭頻繁。軍人家庭出生的趙匡胤,幾經波折投奔了后漢的鄴都留守郭威。公元951年,后漢皇帝劉承祐不想受制于手握重兵的大臣,預謀殺死郭威,郭威知道后領兵反叛,推翻后漢,即皇帝位,改國號周,就是歷史上的"后周"。趙匡胤被任命為東西班行首,官雖不大,卻終于入得了官場。

趙匡胤

公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即皇帝位,任命趙匡胤統(tǒng)領禁軍。一次北漢來犯,柴榮領兵御敵,正擺開陣勢,將領樊愛能臨陣而逃,軍心大亂。趙匡胤見情況危急,率領自己的部下殺將上去,迎戰(zhàn)敵軍主力。后漢軍戰(zhàn)敗潰退之際,趙匡胤乘勝追擊,直追到敵軍城門口,火燒城門。柴榮見趙匡胤左臂被流矢所傷,下令撤軍。

此戰(zhàn)之后,柴榮更加信任趙匡胤,趙匡胤伐淮南、克連珠寨、攻壽州、北伐契丹等,為柴榮打了很多勝仗。憑借赫赫戰(zhàn)功,顯德六年(959年),趙匡胤被任命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而此時的柴榮已經臥床不起,重病纏身的他把重權交給了他所信任的趙匡胤,于同年駕崩,柴宗訓繼位。

柴榮故里

繼位的恭帝只有七歲,免不了"主幼國疑",政局很不穩(wěn)地。當時人心浮動,謠言四起,一些政治嗅覺敏銳的官吏指出趙匡胤不該再掌管禁軍,甚至有除掉趙匡胤的主張。周恭帝即位不久,就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這對趙匡胤是個不好的兆頭。他也加緊活動心腹,殿前司和侍衛(wèi)司都變成了自己的兄弟、心腹。

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這天正是春節(jié),朝堂之上百官朝賀,好不熱鬧。此時,戰(zhàn)報傳來:"后漢聯(lián)合契丹正打過來了!"朝堂頓時氣氛緊張,垂簾的符太后沒有主見,問宰相范質。范質知道只有讓趙匡胤出兵才能解此危難,趙匡胤拖言"兵少將寡"拒絕了,范質只好將全國兵馬指揮權交給了趙匡胤。

陳橋驛遺址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領兵出了開封城,軍行至陳橋,命令軍隊扎營休整。而此時的東京城內,謠言又起"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朝廷上下慌作一團。趙匡胤心知肚明,要想讓這些士兵絕對聽命于自己,就要先堵了他們的退路。

到了夜晚,趙匡胤的親信在軍中議論:"如今皇帝年幼,不能決斷,我等或戰(zhàn)場殺敵或命歸黃泉,誰人知曉;不若立趙點檢為帝,他知曉部下,然后在出征討敵。"果然,將士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親信趙普見時機已到,授意將士把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了"酣睡"的趙匡胤身上,然后,將士們一同下跪,山呼"萬歲"。趙匡胤這才"驚醒",忙拒絕道:"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將士曰:"惟命是從!"趙匡胤于是宣布:回東京后,對后周皇帝、太后、公卿不得為難,聽命者賞,違命者斬。眾人"喏"。

趙匡胤領兵回到開封,兵不血刃奪取了后漢政權,恭帝禪位,趙匡胤登記,國號"宋"。

宋太祖趙匡胤

這場兵變,宋史記載上極顯出趙匡胤的被迫稱帝。其實"鳥無頭不飛",兵變需要領袖,朝廷也需要領袖,是真是假又如何呢。何況,比起武力的篡位,趙匡胤的兵變很溫和,處處小心謹慎,把民怨降到最低,可見他不是莽夫、弄權之人,從柴榮臨死前的委以重權可以看出,從他登基后的施政也可以看出。

關鍵詞: 可以看出 被任命為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