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紅色變藍色!美科學家首次實時捕捉到小行星變色

時間:2019-09-04 11:28:39    來源:新華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團隊近日發(fā)現(xiàn)了“戲劇性”一幕,利用紅外望遠鏡及光譜儀等設備,觀測到太陽系內一顆小行星從紅色變成藍色的過程。這是科學家首次實時捕捉到小行星變色。

“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參與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博士后邁克爾·馬塞特說,團隊“目睹”了這顆小行星在太空中“脫掉”表面微紅色塵埃、露出下面新鮮藍色層的過程。相關論文發(fā)表在新一期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上。

這顆名為“6478 高爾特”的小行星1988年首次被發(fā)現(xiàn),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帶,直徑約4公里??茖W家本來認為它是一顆普通太空巖石,直到今年初發(fā)現(xiàn)它是一顆極罕見的“活躍”小行星。美國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等多個設備觀測顯示,“6478 高爾特”拖著一長一短兩條尾巴,看上去類似彗星。

研究人員認為,這兩條尾巴是“6478 高爾特”噴射到太空中的塵埃。在小行星帶內數(shù)十萬顆成員中,像“6478 高爾特”這樣保持“活躍”的僅有約20顆。為了弄清原因,團隊利用美國航天局設在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對它觀測了兩個晚上,并利用高精度光譜儀對觀測結果進行分光。

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顆小行星在觀測過程中改變了顏色,從紅色變?yōu)樗{色。觀測還確認,“6478 高爾特”是巖態(tài)小行星,表面主要由硅酸鹽組成,這表明它的尾巴形成機制與彗星完全不同。

大多數(shù)彗星由冰和其他冰凍物質組成,當它們靠近太陽時,構成彗核的冰物質受熱蒸發(fā),并反射太陽光形成“尾巴”。

研究人員解釋說,他們可能看到“6478 高爾特”將表面塵埃噴射到太空中的過程。表面塵埃層經太陽數(shù)百萬年照射變成紅色,而露出的內層因接受輻射較少呈現(xiàn)藍色。他們認為,“6478 高爾特”變色以及形成尾巴都源于同樣的機制,即太陽光和釋放熱量對小行星產生的推動力使它快速旋轉,估計它自轉周期約為兩小時,而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表面塵埃層剝離。

關鍵詞: 小行星變色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