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電子溫度達到1億度 中國人造太陽內力驚人

時間:2018-11-14 17:02:54    來源:科技日報    

“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短短一句話讓網(wǎng)友興奮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發(fā)布消息,EAST核聚變裝置在2018年實驗中又有突破。

核聚變就像氫彈爆炸或太陽內部反應,溫度超高,一般容器沒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托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EAST又稱東方超環(huán),是中國研制的世界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它的外形像一個甜甜圈,它使用超導體,以最小的能耗獲取最強的磁場。

EAST近年來一直走在國際競爭最前列,在高性能、穩(wěn)態(tài)、長脈沖等離子體研究方面成績傲人。比如去年EAST創(chuàng)造了“101.2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穩(wěn)定時間世界紀錄,就引起輿論熱議。

“描述等離子體的參數(shù)很多,比如穩(wěn)態(tài)運行時間、密度、電子溫度、離子溫度等等,都很重要,我們希望所有的參數(shù)同時提高。”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萬寶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次大家關注的‘1億度’是電子溫度。媒體喜歡簡化成‘等離子體溫度1億度’,實際上除了電子溫度還要看離子溫度。”

氘和氚發(fā)生聚變需極高溫度(氫彈用原子彈起爆來點燃)。高溫下,物質離散成較輕的電子和較重的原子核-離子(這也是它能被磁場約束的原因)。萬寶年說,電子和離子的溫度有差異,要用不同技術分別加熱,用不同技術分別測量。

此次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主要歸功于電子回旋與低雜波協(xié)同加熱兩項技術。

“EAST就好比一個爐子,要讓它的內部足夠熱。一要提高加熱效率,二要讓熱量更慢跑出去。”萬寶年說,“爐子越大,越容易提升核心溫度。EAST比較小,實現(xiàn)電子溫度1億度比較難;將來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用同樣的辦法實現(xiàn)2億度,就容易多了。”

萬寶年說:“實驗在8月份就已經(jīng)完成,但當時沒有立即發(fā)布,因為確保數(shù)據(jù)準確需要重新校核所有的測量設備和大量計算。一個手段測量出來的數(shù)據(jù),需要用其他手段的測量來驗證,并且多種手段的測量結果經(jīng)過物理計算要自洽。”

“得到實驗結果時,我并沒有太激動,因為這是預料之中的。”萬寶年說,“這次的實驗是我們長期計劃中一個點上的階段性成果。我們更加關注的等離子體綜合指標的提升,這個科學價值更高,對未來聚變堆的借鑒意義也更大,但因為太專業(yè),大家對此不是太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實驗中,EAST蘊含的能量創(chuàng)了紀錄,它通過優(yōu)化穩(wěn)態(tài)射頻波等多種加熱、電流驅動技術在高參數(shù)條件下的耦合,以及先進等離子體控制技術,實現(xiàn)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

相關研究成果是10月下旬在印度舉辦的第27屆國際聚變能大會上公布的,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11月12日消息在國內發(fā)布后被廣為轉發(fā)。

EAST此次實驗的“射頻波加熱、低動量注入、鎢偏濾器”等技術的組合,將為ITER和正在設計中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jù)與科學支持。(高 博)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