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云南的樹

時間:2022-03-12 08:26:37    來源:云南網    

西漢時期

漢武帝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宮

種植奇花異草

兩千年后

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借此典故命名了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溫室群

這也成為COP15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之一

扶荔宮黃興能雷桐蘇攝

整個溫室占地4200平方米

收藏植物達1800余種

詳盡地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

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麗與奇妙

自向公眾開放以來

幾乎每天都被早早預約滿

……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木本植物的通稱

樹木,樹林,樹大根深

種植,培育

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

鐘靈毓秀的云南

自然環(huán)境復雜多樣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群芳薈萃的云南

素有“植物王國”之譽

孕育著豐富的樹種資源

生物避難所

僅占全國國土面積4.1%的云南

有高等植物440科3084屬19333種

占世界種類總數(shù)(約30萬種)的6.4%

占中國已知種類(3.8萬余種)的50.1%

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

同時擁有大量的特有屬和特有種

“植物王國”如何煉成?

云南海拔分級圖圖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從地史上看

在距今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

大陸板塊漂移導致

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對接碰撞

引起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青藏高原抬升

使滇西北形成了高峻的橫斷山系

由于位置偏南

加之高大山系的阻擋

河谷局部的溫暖環(huán)境

以及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

在第四紀冰川時期

云南形成了“生物避難所”

科研人員在紅河州蒙自市周邊天坑接連發(fā)現(xiàn)2個極危物種——大花石蝴蝶、竹生羊奶子

滇東南

成為古老植物特有屬種的保存中心

大量第三紀古老植物的后裔在此生存

滇西北橫斷山脈的高山地帶

隨著地層抬升、環(huán)境的高寒特化

成為新的植物屬種分化中心

云南林草覆蓋圖圖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從氣候上看

云南有從干熱河谷到雪山冰漠的

多種氣候帶

可謂“—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同時,整個云南沒有干旱氣候

只有濕潤、半濕潤、半干旱

三個類型氣候

非常適合植物、特別是森林生長發(fā)育

如此復雜而悠久的

地質歷史及生態(tài)條件

使云南在植物地理上形成了

豐富多樣的植物區(qū)系

不同植物種群

在此大量匯聚、交流、蕃息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如今,在云南你仍可以見到

蒼勁古樸、枝繁葉茂的樹中壽星

離臨滄鳳慶七十多公里的香竹菁,有一株年紀起碼有3200年的茶樹王——錦繡茶王

昆明黑龍?zhí)讹L景區(qū)的唐梅、宋柏、明茶,郭沫若詠為“黑水祠中三異木”圖源:昆明日報

麗江玉峰寺的“萬朵茶”木曉雯攝

有歷經滄桑、繁衍不息

英姿颯爽的孑遺樹種

華蓋木,云南西疇縣特有種,野生狀態(tài)僅存七株

桫欏,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圖片由壩美鎮(zhèn)政府提供

有熱帶雨林

有原始森林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雪線以下是茫茫無際的原始森林

秘境盈江鄭山河攝

有屬國家重點保護且為云南特有

在全球獨領風騷的珍稀大樹

西雙版納一棵9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造就獨樹成林景區(qū)

望天樹可以生長到88米,有如森林上空撐起的一把把綠傘

還有因與名人軼事共載史冊而著名

或因樹形奇異成為

旅游景點的觀賞樹木

云南茶花甲天下作品來源:曾孝濂

紅棕杜鵑彭建生攝

2021年10月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COP15)

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

這正是對云南生物多樣性的認可

寶藏“搖錢樹

守著豐富的樹種“寶藏家底”

聰明的云南人

嘗試栽培野生樹種

培育、改良新品種

引進良種

一個個珍貴的種質資源

成為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柱產業(yè)

2020年,云南茶葉產業(yè)綜合產值1001.4億元,茶葉面積740萬畝,總產量46.6萬噸,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截至2019年年底,臨滄市的澳洲堅果種植面積達到266.62萬畝,成為全球面積最大的集中栽培區(qū)域

大理漾濞縣是云南著名的核桃產區(qū),被譽為“中國核桃之鄉(xiāng)”,圖為漾濞核桃節(jié)陳飛攝

昭通市魯?shù)榭h數(shù)十萬畝青花椒為當?shù)貛斫畠|元的收入,是名副其實的“致富樹”丁世新攝

昭通市昭陽區(qū)是中國南方優(yōu)質蘋果生產基地,蘋果種植面積73萬畝,占全省65%以上,產量達到80萬噸,綜合產值80億元

改造不止于此

勤勞的云南人

誓要讓光山披綠林

讓綠色變成發(fā)展底色

拼版照片西疇陳飛攝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

喀斯特地貌占全縣面積的75.4%

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

1990年

這里炸響了勇斗頑石的第一炮

叮叮當當,炮聲隆隆

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

終于把荒山變成綠洲

種上了中藥材和林果

截至2020年

西疇森林覆蓋率從25%提高到50.68%

麗江市華坪縣

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曾經“一天三頓飯,頓頓靠煤炭”

生態(tài)環(huán)境飽受重創(chuàng)

近年來

當?shù)赝七M傳統(tǒng)產業(yè)轉型升級

發(fā)展以芒果為主的綠色產業(yè)

遠眺巍峨青山

近看清流穿城而過

如今的華坪一片生機盎然

縣城環(huán)境空氣質量優(yōu)良率達100%

讓森林走進城市

讓城市擁抱森林

愛美的云南人

還將森林種進城市

用綠色妝點家園

昆明“圓通櫻潮”楊崢攝

森林城市臨滄李春林吳沛釗楊學勇羅緯攝

綠水逶迤去,春風拂林過

經過持續(xù)不斷地努力

云南已建成一座座森林城市

截至2019年

昆明、普洱、臨滄

楚雄、曲靖、景洪

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為中國城市樹立生態(tài)建設典范

植樹樹人

昆明植物所所訓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

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所訓

語出西漢辭賦家枚乘的《七發(fā)》

意為陳說山川之本源,盡名草木之所出

多年來

一代代科學家在云嶺大地

追尋著未竟的綠野新蹤

保護著珍稀的野生植物

蔡希陶

左為蔡希陶先生

1932年2月

蔡希陶到云南考察

他走遍山山水水

揭開了云南“植物王國”的面紗

成為云南植物科學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

1938年,在蔡希陶具體操辦下

云南農林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前身)

在昆明掛牌成立

1959年,蔡希陶又到西雙版納

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熱帶植物園

吳征鎰

吳征鎰先生(后排中)率隊赴哀牢山選址

1958年

被譽為中國植物的“活辭典”的吳征鎰

從北京請調昆明,任昆明植物所所長

他扎根邊疆,潛心植物學研究

吳征鎰主編《中國植物志》

初步摸清中國植物家底

主編《云南植物志》

是我國最大的地方植物志

裴盛基

1979年8月號《人民畫報》封面,裴盛基與老師蔡希陶正在研究植物

作為開創(chuàng)中國民族植物學研究的先驅

裴盛基提出

“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信仰

為保護自然生態(tài)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觀點

他創(chuàng)建了

云南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心

昆明植物所專家的部分科研工作

熱愛生命之樹常綠

所以生態(tài)之樹常青

云嶺大地上

還有一代代植樹人

為山川種綠苗

為大地披綠裝

陸良八老

曲靖市陸良“八老”新華網發(fā)曲靖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1980年開始

陸良縣龍海鄉(xiāng)樹搭棚村村民

王小苗、王家德、王開和、王家壽

王家云、王德映、王云方、王長取

在海拔2300米高的花木山上

建起了7400畝的公益性生態(tài)林

護林30余年,累計承包工程造林13.6萬畝

楊善洲

楊善洲于光明攝

1988年

原保山市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

義無反顧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

2011年,施甸縣為了紀念楊善洲

將大亮山林場更名為“善洲林場”

當年光禿禿的大亮山

如今已建成了5.6萬畝的林場

達到了97.17%的森林覆蓋率

被譽為施甸的“天然氧吧”

和朝明

麗江市石鼓鎮(zhèn)人和朝明和村民們在金沙江邊種植柳樹新華網丁凝攝

以麗江市石鼓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和朝明

為首的新一代種柳人

帶領群眾在江邊種下

1600畝、10萬余株柳苗

綿延百里柳林環(huán)繞“萬里長江第一灣”

形成了“楊柳兩行綠,水天一色清”的

“金沙江柳林”美麗風景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正是一代代云南人

用日積月累植樹造林的潛功

造就青山疊翠、江山如畫的顯功

1982年

云南省頒布

《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細則》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年以來

全省累計有6.74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

植樹累計達43.26億株

“十三五”期間

全省共完成營造林3847.66萬畝

其中人工造林2055.41萬畝

封山育林511.37萬畝

目前,全省林地面積4.24億畝

森林面積3.74億畝

森林覆蓋率65.04%

均位居全國前列

生命在于綠色,綠色孕育希望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植樹樹成林

今天

讓我們用一棵棵綠樹

許下和春天的約定吧

一樹留春,萬古常青!

統(tǒng)籌:劉曉穎羅蓉嬋

編輯:李斌代嬌陽

海報設計:解舒然

資料: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網、云南日報、云南電視臺、春城晚報、云南共青團

《云南珍稀樹木》,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云南名木古樹》,德宏民族出版社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