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老昆明:已消失的“百年同仁街”

時間:2022-03-01 10:02:56    來源:云南網(wǎng)    

60多年轉(zhuǎn)眼之間就過去,但每當筆者從昆明市金碧路、金馬坊走過時,都會或多或少的回憶起當年那條街的往事。

圖片為云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請勿轉(zhuǎn)載

與相鄰的三市街不一樣,往昔的同仁街雖說長度與其相同,但前者是老昆明的商業(yè)中心,道路兩旁皆是“人躋人、人疊人”的商店。

記得當年的同仁街上只有昆明市交警大隊一個單位,我的同學小孫是布新小學紅小兵副連長,大約因他的父親是交警大隊教導員的關(guān)系吧,我們也常到他家中去做作業(yè)和玩游戲。

小孫的父親告訴我們,同仁街(當時)也有近百年歷史,是云南著名商人王熾旗下“同慶豐”商號所建,似乎是含有“一視同仁”的意思。

同仁街為“洋式騎樓”,有二層或三層,樓下為鋪面,所有的“洋灰”都是從越南用火車拉來,最上一層多為“哥德”式建筑裝飾,真的非常漂亮。

我多年前曾因采訪廣西梧州“六堡”茶廠,而在廣西與廣東交界的梧州市見過此類騎樓式街道,所不同的是,由于當?shù)爻0l(fā)洪水,故而每幢騎樓一、二樓處都有較大的鋼環(huán)用以泊船。

當?shù)厝烁嬖V我,解放前梧州市商業(yè)最發(fā)達的地方就是“洋式騎樓”一條街,這也讓老編產(chǎn)生了一絲好奇心,解放前的同仁街是否也很熱鬧?

當同仁街的歷史回到百年前時,這條“洋式騎樓”街上大多是洋人和“買辦”所經(jīng)營的“板式鋪面”,鋪面類銷售的大多是“洋布”、“洋酒”、“洋煙”,當然,也有面包、咖啡、糖果、洋玩具、化妝品、洋服等物。

在云南“十八怪”中,曾有“火車不通國內(nèi),只通國外”,所通的國外就是法國殖民地“安南”,當時的云南軍閥如唐繼堯、龍云所需的“軍火”都從這條“米軌”鐵路運來。

其中,也有一些國外商人和買辦將品種繁多的洋貨用輪船先運至安南,再經(jīng)“米軌”運到紅河開遠,再用馬車馱至昆明,然后出現(xiàn)在“洋式騎樓”的同仁街上,以此看來,大約在解放前,同仁街的“洋生意”都應該是很火爆的。

印象中,三市街與同仁街是兩條并行的街道,都是200多米長,不同的是,三市街的道路旁有很多的梧桐樹,樹下停放著很多的自行車,人行道上人來人往,店鋪內(nèi)生意火爆,一片繁忙景象。而同仁街則有些凋零景象,僅有為數(shù)極少的3、4個店鋪在修鎖、修鞋、賣泡菜、泡酒,還有一個牙科診所。

由于同仁街的“騎樓”伸展出時,已可將人行道幾乎全部遮住,故而不用講下雨,就連下雪天都不會對路人,尤其我們這些當時的“小屁孩”有任何影響,故而可以看到女生在“騎樓”下歡快的跳橡皮筋和繩舞,男孩子則爬在地上玩“滾玻璃彈”、玩豆腐干、“拍糖紙、煙殼紙”。

不知是“同慶豐”王燼老板當年有意而為?還是其它的原因,同仁街靠三市街一側(cè)有多條小巷相互貫通,而另外一側(cè)卻幾乎無巷道。

其中有的小巷內(nèi)是美侖美奐的歐式大院,有的小巷內(nèi)則是深藏著與“三坊一照壁”相仿的深宅大院,不但院內(nèi)有水井、青苔,更有雕樑畫棟和厚重的文人氣息。

可惜的是,如今的三市街已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昔日的“洋式騎樓”同仁街,近200年的洋商街道更是只留下一個“縮影”,讓人嘆息而已。

作者 張耀輝

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