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青島有半數一年級新生“零起點” “差距”一個學期足以補上

時間:2021-10-11 11:46:53    來源:青島日報    

秋季開學已一月有余,小學一年級新生逐漸進入學科學的“正軌”。不少一年級老師告訴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一年級新生在學科學上“搶跑”的現(xiàn)象少了很多,“零起點”教學的好處更加凸顯。

今年,教育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先后出臺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相關意見和方案,將這項工作全面深入推開。許多幼兒園和小學在前期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幼小銜接的科學、系統(tǒng),同時加大了對家長的宣傳引導力度,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成為“科學銜接”和“零起點教學”的支持者。而實踐證明,“不搶跑”,孩子可以學得更好。

半數新生“零起點”

“課堂上秩序井然,一雙雙小眼睛緊跟著老師,一對對小耳朵認真傾聽,在一名同學大聲而自信地回答問題后,同學們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市南區(qū)某小學教務主任對學校一年級課堂教學場景的描述。她告訴記者,相較于往年,今年在學科學上“搶跑”的孩子少了,“零起點”的孩子多了,再加上學校幼小銜接課程中對孩子傾聽、表達、互動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更加專注了。

“通過摸排和一個多月的課堂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今年有半數一年級新生可以界定為‘小學知識零基礎’,比往年的比例要高。”膠州市教育和體育局教學研究科幼教教研員劉英華說,這與他們面向家長開展的幼小銜接問卷調查結果相一致。調查顯示,有半數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提前學小學知識,這個比例較往年有所降低;另有半數家長認為幼小銜接的重點是讓孩子做好各項素養(yǎng)的準備,這個比例比往年提高了。

市北區(qū)某幼兒園園長告訴記者,由于幼兒園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定,不提前教授小學知識,所以往年有不少孩子在大班的后幾個月就不來幼兒園了,而是在外面上幼小銜接班,今年這種現(xiàn)象變少了。她說,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家長對在外報班這件事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幼兒園與小學攜手,在科學幼小銜接方面做了更多面向家長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長對于“搶跑”的焦慮。

“搶跑”面臨的可能是“彎路”“坑路”

“我們孩子當年上了倆月幼小銜接班,家長可省心了,孩子上一年級之后語文聽寫全對,算術也是又快又準確。”李先生作為“過來人”,給朋友講報班的“好處”。殊不知,家長這種“省心”做法容易給孩子的學帶來不少“后遺癥”,家長以為的“捷徑”也可能是“彎路”甚至“坑路”。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王芳表示,表面上看,孩子提前學小學內容能獲得所謂的讀、寫、算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靠機械記憶獲得而不是基于理解獲得的,所以效果并不長久。同時,孩子犧牲了原本應該游戲的時間,在成人的強迫下學,學興趣和積極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而興趣和積極才是推動孩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市南區(qū)小學數學教研員梁青痛心地說,有些孩子一、二年級數學很好,到了三年級就出現(xiàn)“分界線”現(xiàn)象,到了六年級更是明顯落后,甚至對數學學喪失了興趣和信心,究其根本,就是他們在低年級時沒有真正理解算理和數學本質的東西,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是為“搶跑”所害。她說,不少孩子通過“搶跑”,很早就會做兩位數加減法了,但這種“會做”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學之后他們自以為“會了”,于是不再認真聽講,導致概念和算理模糊的問題一直伴隨他們后續(xù)的學,等到中高年級碰到稍微復雜的數學問題,就理不清了,越學越吃力。

所謂“差距”一個學期足以補上

劉英華表示,“拆樓重建”不如“地起樓”,一些在學科上“搶跑”的孩子對學過的內容不再感興趣,上課分心,而且學錯的東西糾正起來非常難;而一些“零基礎”的孩子則保持了學興趣,在傾聽、專注、持久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市南區(qū)生涯規(guī)劃教研員于泳認為,選擇“搶跑”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到了競爭的“賽道”上,而不是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下的孩子,對真正意義上的學也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而“零起點”的孩子雖然剛開始可能落后,但實際上他們有更多機會在試錯、改正、進步的過程中體驗完整的學過程,獲得真正的學能力并終身受益。

還有不少老師表示,一年級的學科知識很簡單,單純從知識學的層面來講,“零基礎”孩子與“搶跑”孩子之間的“差距”很小,快的話一兩個月就能補上,慢的話一個學期也足以補上了。

園校攜手為孩子搭建“引橋”

“科學銜接”是今年以來教育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出臺的幼小銜接相關文件中強調的重點。許多幼兒園和小學在前期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幼小銜接的科學、系統(tǒng),同時通過家長課堂、家校面對面等途徑,讓越來越多的家長了解并支持“科學銜接”和“零起點教學”。

“小小向日葵”“我是一條安靜的魚”……青島太路小學在一年級新生入學之后的前兩周開設“悅動·入學課程”,以靜態(tài)訓練與動態(tài)游戲相結合的“項目式學”方式,重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慣和學慣,使學生了解學校、喜歡學校、喜歡上學。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知識學速度并沒有因為這兩周的入學課程而落下,相反,學生儲備的能力、激發(fā)的興趣、潛移默化中得的知識等,都成為學生的發(fā)展助力。

嶗山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和嶗山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中特別注重讓學校與幼兒園形成合力。小學老師積極走入幼兒園,了解幼兒園在孩子慣養(yǎng)成、學教育、自理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做法,觀摩大班幼兒的學活動、區(qū)角活動,然后基于此開發(fā)并實施引橋課程,其中包括身心適應篇、生活適應篇、學適應篇、社會適應篇。嶗山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則走進小學,與小學老師共同開展教研活動,了解一年級孩子存在哪些問題,進而改進幼兒教育。幼兒園針對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專注力不足、理解表達能力欠缺、握筆書寫姿勢不規(guī)范等問題,特別開設“試點班”,在不同班級開展針對培養(yǎng)。

膠州將每年的9月份和6月份分別設定為幼兒園教師入學追蹤月、小學教師入園參觀月,同時每年組織大班家長走進小學一年級課堂,幫助家長在親身體驗中打消“搶跑”顧慮。(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關鍵詞: 青島 一年級新生 零起點 一個學期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