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當前看點!10年,蕪湖有堂不散場的青春公開課!

時間:2022-06-16 07:34: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半城山半城水的安徽蕪湖,有一場持續(xù)了10年的青春公開課,它有著一個響亮的品牌——I TALK(我說)。10年來,退役飛行員、精神科醫(yī)生、樂隊樂手、深夜電臺主持人、馬拉松愛好者等“跨行業(yè)”青年都曾來過,化身主講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與經(jīng)歷,提供專業(yè)的視角與知識,解讀行業(yè)熱點事件。

I TALK并沒有固定的場所,在不同的咖啡館、城市書房之間轉(zhuǎn)場,它的名字卻永恒地留在當?shù)?5后、90后的青春記憶里。

初夏時分,在蕪湖神山公園內(nèi)的城市書房里,當記者向活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花辰詢問,他第一次分享的場景時,因為年深月久,花辰記憶模糊,結(jié)果旁邊一位“素不相識”的讀者突然轉(zhuǎn)頭道:“我聽過他兩次課,那天的情景,我還記得。”

其實對花辰來說,被陌生人認出來,并不愕然。這個因為青春公開課而發(fā)端的青年自組織,高峰時有過3000人的規(guī)模。10年來,100多場公開課,200場小組活動,20期電子雜志,15次全城青年派對……沒有過多的“制度建設”和刻意安排,你若分享,我便在場,他們關(guān)于青春的話題“永不散場”。

每人點一杯咖啡,“換”一次免費場地

2012年,7位海歸青年在蕪湖一個老舊小區(qū)租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門面,定期開展學科知識分享,將此命名為“青春公社”。不久,人數(shù)擴增為十幾人,定期討論電影和書籍,于是每周五晚上7點半的ITALK公開課應運而生。

曾在英國留學的大C(本名:楊溯)是發(fā)起人之一,原先是一名律師。她記得,起初公開課氛圍輕松,即使是偏學術(shù)類的分享,也沒那么嚴肅,大家抱著好奇心而來,目的也很單純——有人想豐富業(yè)余生活,有人想消除孤單,有人甚至想尋求一段愛情……


【資料圖】

公開課向來沒有固定流程,主持人介紹參與活動的新人,主講人脫稿或借助PPT講述。主持人只負責烘托氣氛,就像“畫外音”一樣的存在,主角是每一位聽眾,都有說話的機會。

這個編輯部也叫“深夜編輯部”。白天要上班,晚上11點以后才開始編輯文案、策劃活動,有時一直忙到深夜3點,沒人抱怨過。

當組織人數(shù)增至1000人時,團隊開始策劃開展相親會、音樂會、跨年晚會、漂流活動、睡衣趴等活動;在QQ群里,夜跑小組、吃貨小組、足球隊等興趣小組相繼成立,群主和組長每到周末都會帶著小伙伴團建。

那是一段艱苦且閃亮的日子。他們自掏腰包買物資、租場地,記不清貼了多少錢。有時實在為難,他們會和咖啡店的老板協(xié)商:“每人點一杯咖啡,能不能免費使用一下午的活動場地?”基本上,老板都會爽快答應。

“在一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同類’,這種感覺很奇妙?!?/p>

10年來,隨著大學生、教師、醫(yī)生、公務員等群體加入,I TALK的朋友圈越擴越大。就這么“你說我聽”的活動,憑什么能把如此多的年輕人緊緊團聚在一起?

作為“元老”之一的倪晶晶是蕪湖美食老字號“五香居”手藝傳承人,第一次參加的活動是“派對”,40多個年輕人一起做游戲。其間,她主動當起廚師,為40多人做飯。吃飯時,她分享了鹵菜的制作工藝和蕪湖美食文化,喚醒了很多本地人的味覺記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首次被 “強烈認可”。

“在一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同類’,這種感覺很奇妙。”她曾經(jīng)意識到,參加活動的人不少都處在人生“低谷期”。有人剛失戀,有人工作不順心,但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閃光點”——有些群里不愛說話的小伙伴,現(xiàn)場大方展現(xiàn)唱歌、跳舞、樂器等才藝;有些男生平日一言不發(fā),但每次活動都搶著搬設備,干活兒十分踏實。

倪晶晶記得,有一節(jié)課的主題是“裝修”,主講人探討年輕人更關(guān)心的價格、成本,甚至包括行業(yè)“內(nèi)幕”?!斑€有警察來談防身術(shù),漢服愛好者聊歷史,有一位騎行愛好者主動找來,分享了自己從蕪湖騎到拉薩途中的見聞。”在她看來,在I TALK組織里,沒有職場上的壓力,大家甚至記不清對方的名字以及職業(yè),只記得哪堂課上有過怎樣精彩的發(fā)言。

2014年,有一位參與過汶川地震救援的退役飛行員帶來了一場“浪漫的分享”。原本主題是民用航空的常識,結(jié)尾時他說起一段自己的愛情故事:曾和女友約定畢業(yè)后一起去青海支教,兩人卻在畢業(yè)前分手。但他每年夏天都會獨自去青海,完成這場“愛的約定”?;ǔ阶⒁獾?,那一刻,很多人為之落淚。

I TALK一直在追求活動內(nèi)容和形式的突破。他們引入“辯論”環(huán)節(jié),圍繞著“女朋友生氣時該不該哄”等話題,或者時事熱點展開討論。每期活動后,團隊都留下圖片和視頻資料。微信公號里的幾百條圖文,以及幾人的電腦硬盤和云端里,存下了這群年輕人的青春。

1989年出生的唐志遠是個文藝青年,這些年,從觀眾到公開課主持人,再到分享嘉賓,他逐漸融入這個“接納一群孤單靈魂”的青年組織。他也見證了I TALK組織中十幾對青年最終牽手。在他主持過的婚禮中,嘉賓席第一排永遠是留給I TALK成員的。每說完一段話,大家都報以特別捧場的掌聲,而新人的父母坐在最后一排微笑著看著他們?!盁o論何時何地,I TALK成員總是相互打氣,給內(nèi)心帶來富足感?!碧浦具h說。

85后為00后搭臺,用初心致青春

這些年,核心成員堅持把I TALK做成公益項目,不憚被視為 “異類”。他們恪守的信條是:“這是不需要外力驅(qū)使去做的事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出于對創(chuàng)意的執(zhí)著追求?!?/p>

近年來,蕪湖著力打造“15分鐘閱讀圈”,各具主題特色的城市書房主動為I TALK之類的機構(gòu)提供場地支持。在共青團等部門的支持下,I TALK為青年群體提供更加精準、有趣的讀書交友服務。

就在不久前,與蕪湖共成長的I TALK舉辦了“十周年之約”活動,原計劃規(guī)模20人,沒想到30多位“老朋友”專程趕來。大家一見面就互相“吹捧”:“你真是一點沒變啊,還是當年那個少年。” 隨著老照片在大屏幕上一一呈現(xiàn),當年的活動主題曲《夢想天空分外藍》響起,所有人都默默地為逝去的青春致以兩行熱淚。

大C還是感覺到了一些變化,小伙伴的眼神里,少了迷茫和未知,多了幾分穩(wěn)重、成熟。讓她驚訝的是,大家一見面又討論起了海洋、月球、宇宙、空間這些超越日常的話題?!罢f明我們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還在,盡管大家會被車、房等現(xiàn)實問題所困擾,但沒人會去聊這些。”

10年間,作為創(chuàng)始人的這些85后,大多成家立業(yè),有了新的奔頭,但他們對組織活動熱度不減,繼續(xù)為身后的95后、00后搭建交流平臺?;ǔ礁锌?,10年前,大家彼此沒有社會身份,都是用“青年”和“學科專業(yè)”的標簽參與活動,10年后,大家還在各自行業(yè)奮斗,都盼著自己的城市變得更美好。

事實上,主創(chuàng)團隊也有過危機感:年輕的一代更有個性,物質(zhì)生活更豐富,他們會不會喜歡這樣“傳統(tǒng)”的分享形式?

為此,團隊在分享中融入網(wǎng)絡熱點,如時下流行的“劉畊宏女孩”和“王心凌男孩”等話題;追求沉浸感和互動性,融入帳篷、甜品、露營等元素,鼓勵參與者拍攝視頻進行分享。“以前介紹一本書,就邊翻書邊講解,現(xiàn)在,我們會說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或是帶一個和書中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小物品來現(xiàn)場。我們還準備引入年輕人喜愛的劇本殺?!?/p>

00后大學生程若妍以聽眾的身份參加了“十周年之約”活動,那是她第一次接觸I TALK。在這個00后的眼里,一群年輕人毫無保留地分享,讓公開課像是一座加油站,一個“精神上的世外桃源”,讓每個疲憊的人得到心靈慰藉,從而元氣滿滿。

她期待,活動能吸納更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加入,讓“I TALk”變成“WE TALK”。而在已過而立之年的大C看來,“十年變遷,可能書籍的外殼變成了精裝本,但本質(zhì)內(nèi)容是不變的,分享和成長無處不在。”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