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解讀 > 正文

個別出現負收益 如何理性看待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

時間:2020-07-24 15:44:19    來源:新華網    

近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個別出現負收益,引發(fā)市場關注,也讓一些對銀行理財產品有著“保本”印象的投資者感到不太適應。對此應如何理性全面地看待?

人民銀行調查統(tǒng)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市場變化必然導致凈值產品的波動,目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占比已達60%,這么大的規(guī)模,出現階段性浮虧是正?,F象。

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麗娜認為,資產端看,隨著經濟恢復,資金利率短期波動引起債券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產品端看,理財子公司成立后,對固收類凈值型產品進行戰(zhàn)略布局,客觀上這些新產品的成立時間點較為集中于年初收益率曲線的低點。

“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回撤風險總體可控。除去少量產品外,絕大多數凈值型理財產品由于資產組合較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凈值波動有限。”劉麗娜說。

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部主管趙柏功表示,隨著以資管新規(guī)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監(jiān)管文件的落地實施,“破剛兌、凈值化”成為銀行理財業(yè)務最重要的發(fā)展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波動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資管新規(guī)實施以來,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已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銀行業(yè)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顯示,2019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xù)余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加4.12萬億元,增長68.61%。

“凈值型理財產品發(fā)行量與存量增幅均增長近70%,表明凈值型理財產品在銷售中逐漸為投資者所接受,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也逐步為投資者所理解。”銀行業(yè)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副總裁管圣義表示。

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產品研發(fā)部總經理施盈表示,理財產品凈值化是對參與各方更加有利的選擇。對客戶來說,較之傳統(tǒng)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不足客戶承擔、超額收益銀行全拿,凈值型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不足還是客戶承擔,但大部分超額收益歸投資者所有,風險和收益基本平衡。

需要看到的是,凈值波動是銀行理財業(yè)務發(fā)展轉型面臨的必然挑戰(zhàn)。

施盈表示,銀行理財客戶主要來自于銀行原有的存款客戶,相較其他資管產品的投資者,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凈值波動的容忍度較小。

“這需要在理財管理端不斷增強投研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在市場端不斷加強投資者教育及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積極適應市場波動,關注資產配置的穩(wěn)健性和可持續(xù)性,并通過長期投資來平滑凈值波動。”劉麗娜說。

趙柏功表示,凈值化趨勢下,銀行理財業(yè)務要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專業(yè)化的投研實力、更加完善的產品體系和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提高理財產品凈值穩(wěn)定性。

他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理性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同時逐步樹立起長期、理性的價值投資理念,避免因為過度關注個別產品局部時段的凈值變化,影響正常的投資決策。(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關鍵詞: 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